传统技艺——编耱。

本世纪十年代以前,耱是朝那及周边甚至整个北方农村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农具之一。据《齐民要术》记载,它在黄河流域的使用历史已达两千年以上。尽管编耱的工艺不算复杂,但没有经验的人也干不了,加之准备过程非常麻烦,所以人们通常都不愿意自己编,而是花钱买,这样编耱也就成为一门行当了。

编耱的第一步是套框架。框架由耱挺、耱纽子、耱挡头三部分组成。耱挺多选用三根长约五尺余,粗约4公分左右而且比较坚韧的山桃木或毛柳木棍子,两端分别安上长约八九寸的耱挡头,防止耱齿撒落。中间安上长约一尺五的耱纽子,便于手持。至此,一个“由”字型的框架就做成了。耱挡头是长约三十公分的木条,上面凿有三个孔,待耱齿全部编上去后再安装在耱挺两端,可防止耱齿脱落。第二步是编耱齿。耱齿也叫耱条,朝那及周边的人通常选用长约二尺余粗约手指头的酸枣树的枝条,是因为它非常坚韧耐磨,而且外表粗糙,更加有利于磨碎地里的土坷垃。编耱前要提前把耱条放入烤炉。烤炉用泥巴和胡基盘成,分上下两层,下层生火,上层放置耱条。耱条不能直接用火烤,否则会造成受热不均匀,外软内硬,容易折断。而这个炉子内部有个类似烤箱的空间,可以让耱条内外充分受热。烘烤大约一小时左右,耱条变得非常柔软,韧性更强了。取出耱条,用榔头把耱条中部轻轻砸裂,这样编耱时耱条就不易折断。然后以“8”字形式交叉编织在框架上。第三步是修整。耱齿编完后,要给两端安装上耱挡头,以防耱齿脱落。最后把长短不齐的耱齿,还要用专用的工具整理一下,让它的弯度、长短和其它的一致并且在同一平面上,这样才能保证耱过的土地细腻平整。

【作者简介】 张小宁,男,汉族。生于1955年,灵台县朝那镇干涝池村人,高中文化,教师职业。先后在灵台二中、梁原中学、龙门中学、上良中学及朝那学区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,2010年退休。喜欢旅游,爱好摄影,兴趣广泛。

往 期 回 顾

原标题:《【连载】朝那记忆之二十四——编耱》

Copyright © 2088 2017乒乓球世界杯_世界杯体彩 - uzhiq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